杭州中心在哪?
说到杭州,有一个地方是绝对绕不开的,那就是武林广场。 武林广场是杭州的中心! 这里汇集了杭州市区政府(含市政府、市公安等机关单位)、杭州大厦购物城、西湖文化广场(包含剧院、图书馆等设施),以及武林夜市等诸多设施,是杭州的城市地标之一。 而且,与北京的天坛、上海的南京西路一样,武林广场也是一座城市中心区域中仅有的以“武”字命名的地名。(注:成都的“武侯祠”并非因宋朝“武侯”之称而得) “武林”之名最早见于唐朝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梁》:“(梁)太祖武皇帝创建此殿。其地多古木,昭明太子爱之,命画工图其形于壁。因题曰‘武林’。” 这里的“武林”是指今杭州城西的武林门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武林广场。
南宋定都临安后,由于“临安府”的“临安”二字含有“武林”之意,所以把原在城西的武林门一带称为“旧武林”。 南宋吴自牧所著《梦粱录·卷二·街市》条记载:“旧武林坊巷,皆取竹木为标。” 而现在的武林广场,正是得益于宋代在杭州城西种植的翠竹绿树。 据载,宋代杭州西有“柳湖”和“藕荡”(即后来的“西湖”和“西溪”),城东有“菜陂”和“鱼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口井,分别供市区居民食用。其中,在西边的这口井附近,遍植竹子,环境清雅,成为东南一带市民冬季采买、聚会的场所。
到了元代,这一带出现了一些“公所”,分别是“玄坛公所”“温汤监司公所”和“仙都观公所”。 其中,“温汤监司公所”所在的位置,差不多就是现在的杭州大厦购物城。 明代嘉靖年间,杭州知府聂凤乔为了镇压民愤,曾在今天延安中路附近的马塍桥畔处决了盗贼“朱紫王”,并斩断了他的头颅。 头颅被悬于马塍桥南的牌楼之上示众。
清兵入关后,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在浙东地区爆发了郑成功领导的抗清斗争。次年正月,清军进攻杭州时,郑成功的部将杨德彰、杨国栋等在马塍桥一带抗击,击退了清军,使得杭州得以维持局面。 但是,随着杭州城西大量民居的损坏和人口的大批死亡,加上战乱频繁,让位于城东的官宅区开始崛起。
至清代中期,杭州已经形成了以皇城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官街布局。这也使城东一带的地位迅速上升,并最终取代了城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