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间是三伏?

吴睿宇吴睿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每年夏天从夏至开始,第一个庚日就是初伏,第二个庚日中伏。立秋之后,第三个庚日入伏,第四个庚日出伏。 今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2日,8月20日出伏,一共40天。 中伏有20天和30天之分。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节气期间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们常说的“暑天”就指小暑大暑时节。小暑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达35℃以上,有些高山地区甚至会出现40℃的高温。这时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肥的时期,此时若遇阴雨天气或者干旱缺水,都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对于人体健康来说,高温多雨的夏季也是各种疾病高发的季节。

“入伏”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闷热模式——“上蒸下煮”就是形容这个阶段气候特征的俗语。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那么“三伏”为何如此酷热呢?这是因为每到大伏天,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远远大于散失的热量,所以地面温度不断升高,近地面的空气被不断加热,就会形成酷暑难熬的热带低压(热带气旋)或副高。

当然,引起天气酷热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厄尔尼诺现象等。 虽然每年入伏的时间都是固定的,但每个地区的体感温度差异却很大。这主要是因为各地海拔高度不同造成的。

例如重庆地处云贵高原,海拔较高,每年入伏时间要比平原地区晚一周左右;而浙江东部沿海平原地区的入伏时间又比重庆早一周。由于海拔越高,大气层越薄,吸收的热量越少,所以同样是高温桑拿天,身处海拔较高的浙江人会觉得更热一些。 除了海拔高度外,身体胖瘦也是一个影响体感温度的因素。体形较胖的人,尤其是腹部脂肪较多的人,相比体形苗条者而言,同样在烈日下行走几分钟,身体胖的人所散发的热量会更多,因此也会觉得更加炎热。 紫外线指数高低也会影响体感温度。紫外线越强,人体皮肤所感觉的温度越高。这就是为什么外出散步或健身时,最好不要选择在下午14时至16时之间进行,因为这个时间段紫外线最强。

谌琛翔谌琛翔优质答主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温度有较大差异,三伏的日期也不固定。初伏,按农历计算,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始算,10天为一伏;中伏,从夏至后的4个庚日始算,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末伏,从夏至后的立秋第一个庚日始算,日期同样长。我国农历是以干支纪年,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地支按照顺序,依次循环搭配,而天干里每个“庚”与其相配的“日”就称作“庚日”。依此,夏至后的“三庚”(3个庚日)就依次构成“三伏”的初、中、末。今年的初伏是7月12日至7月21日;中伏是7月22日至8月10日;末伏是8月11日至8月20日。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日子,人们形象称之为“三伏天暑毒下”“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炎蒸三伏在中州”。

人们在伏天受暑毒侵害最深,因此,人们有在伏天“祭灶神”和“祛除疾病”等一系列风俗,用以避邪,期望自身平平安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