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怎么是繁体?
因为大陆用的简体字,台湾省用的是正体字(其实就是繁体字),所以大陆做的天气预报显示给台湾省的手机开信号的时候就是繁体的 这是从google地图上截的昨天白天和今天的天气图片,可以看见从15号下午开始到16号白天,一直显示的都是“高温中雨”,而16号晚上开始至今,则显示出“高溫晴" 这显然是因为使用不同字体导致的差异——今天大陆大部分地区都是晴天,但是台湾依然有分散性降雨;而明天,大陆大部分地区依然有雨,台湾则可能天气转好。 同样是因为采用不同的字体,导致对台广播中出现的误译现象。例如将“29℃”译为“摄氏二十九度”,将“气温年温差”译为“年平均气温差”等等。
事实上,在台湾地区,除了官方使用的简体中文(简中)之外,还有一种用于一般生活的正体中文(正中)。两者在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通用规范字符集”(Unicode)里均分为两个代码区块,各有各自的编码原则,是不能通融的。
当大陆文字传输到台湾后,由于采用了不同的代码,就会出现乱码的现象。而这种乱码并不是由计算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原始资料本身。 如果看到台湾电视上出现这样的字幕——“本台刚刚收到一个来自北京的短信……”,或者台湾网站出现类似这样的文字——“我们刚刚接到了来自大陆合作伙伴的通知……”——不要惊讶,这都是正常情况.
汉字存在历史上的异体字、繁简字,这是汉字的字形演变现象,也属于一种同音词。如繁体字“雲”、“雲”、“云”、“云”,简体字“云”、“云”;“國”、“国”、“国”、“国”。这些异体字、繁简字,在一定的场合还是需要保留和使用。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就明文规定,异体字在人名用字(包括古书标点本)、地名用字,以及某些成语、歇后语、谚语中还可以使用,而且在翻译音译外来词中,有的字还可作为同音字使用。1986年1月重新发表时又特别强调,异体字在人名、地名、成语、惯用语中仍可使用(见《人民日报》1986年1月29日)。1986年10月实施的《简化字总表》也明文规定,繁体字在人名用字、地名用字,古书和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表中的字可以保留。上述汉字异形字在天气预报(电码)中都有使用,如“雲”、“雨”、“雪”、“霧”、“風”、“霾”等繁体字,而不能用简体字、简笔字“云”、“雨”、“雪”、“雾”、“风”、“霾”来替代,这属于汉字表意系统的规范化。
再则,我国中央气象台与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气象中心之间,每天使用天气电码,通过电讯交换世界各地500百帕高度以上的高空天气图。这些天气图在进行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时,是不可缺少的,天气电码是在50年代制定的,而其中用来标记各种云的字,都是用繁体字“雲”(CUN)来表示。如果用简体字来代表某种云的话,与国际天气电码不统一,将会造成混乱,影响准确预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