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景点有哪些?
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东南面与福建省晋江相连,南濒南海,西南与潮州毗邻,西界河源、梅州市区(梅县区)的五华县交界,东北角至饶平县北部、潮州铁铺镇相接。现辖龙湖、金平、龙湖区和濠江、澄海、潮阳、潮南4区和南澳县;2013年常住人口569.8万人。全市土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汕头市是中国著名侨乡,祖籍汕头的海外侨胞达700多万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香港潮汕籍同胞约100多万人。 潮汕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激励着无数潮汕人为国为家拼搏奋斗,其中不乏有杰出的爱国华侨代表陈岱孙、李光前等。他们不仅为家乡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将这种敢于冒险、善于经营的创业精神和爱国情怀传承到海外,推动了潮汕地区及整个广东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汕头属百越地域的一部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军征服百越之地后设置南海郡,今汕头属之。西汉元鼎六年 (公元前111年),在今汕头设揭阳县,属南海郡。此后,揭阳县历代归属于揭阳管治,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隋朝开皇十年(590),废郡守置州制,揭阳改属州辖,称潮州,取“潮水往而复来”之意。
唐朝武德五年(622)废州复郡,潮州仍其旧;天宝元年(742)改为潮州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潮州。宋代仍称潮州,属广南东路管辖。元代时称潮州路总管府。明代设潮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管辖至今。清朝初期照封不变。雍正十二年(1734),分潮州府潮阳县部分地置揭阳县,隶属潮州府。民国元年(1912)废除潮汕府、潮安县、潮阳、惠来、普宁、澄海、饶平等7县建制,改粤东道为潮州道,辖境包括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属各县。翌年废道,各县直隶省管辖。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9年将广东、广西两省东南部沿海各县城(不含台湾省)划定为抗敌后援基地,以粤闽赣边区游击指挥部司令张民达为名,命名为“民德区”。1943年,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批准设立民德县,因县城在汕头市内,故民德县政府驻汕头内东区,后移驻濠江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民德县,恢复原行政区划。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成立潮汕专区、潮汕地区行政公署、汕头地区行政公署和汕头地级市。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汕头市机构改革方案的报告》,同意将原由汕头地级市代管的澄海、潮阳、潮南、澄海四县划归汕头市管辖。
1991年4月2日,国务院又批准汕头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2011年12月21日,国务院批复调整汕头市部分行政区划:划出普宁市,设立揭阳市普宁市,由省直管。至此,汕头下辖龙湖、金平、濠江三区,澄海、海门、潮阳、潮南四个区和南澳县,人口605万。[5]
二、地形地貌
汕头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春。境内除海蚀丘陵外多为海拔不高的平原台地,占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海岸线长289公里,港口、渔业资源丰富,河网密集,水陆交通便利。
三、经济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全国来看,主要指标增幅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地区生产总值(GDP):3328亿元[6](2013年),人均GDP43813美元,居全国第20位,[7]广东省第四 [8]
财政总收入:达到377.39亿元,比2011年增加45.32亿元,增长1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51.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8.7%。[9]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902元,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1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预计将达750亿元以上;实际外资到位资金突破6亿美元大关,比2011年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800亿元人民币大关,比2011年同期翻了一番还多; 对外贸易: 出口267.9亿元,比2011年增长30%;进口335.5亿元,增长25.5 %。 民营经济:201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超过16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和税收收入的第二大来源;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17.74亿元,比2011年增长14.3%; 工业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37家,比2011年净增96家,数量居全省第三位; 服务业方面:金融、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左右,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百亿,达到112.35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占第三产业的比重提升到13.7%;新增A股上市公司一家,达20家,是2011年的两倍;“两网”建设顺利推进,移动电话普及率保持全省前列,“数字电视”用户快速增长;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211.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六七个百分点,在全省居第二位,比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