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米多面多?

贺雄才贺雄才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张著名的饼图——陕西饼图。所谓饼图,是指陕西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就是一种类似“饼”的存在,有两层含义:一来,陕西地形“一山一水一平原”,平原是中间一块,两面有山有水,正好把平原“馅”盖在中间,饼的感觉油然而生。

二来,“饼”有富饶的含义,像广东就有一个县叫做“高要”(古称广信),而“高要”其实是古代五谷的集合称呼,“高”是黍,粘米,粤语里就是“高粱”;“要”就是稷,小米,粤语叫“要米”,粤语里还有“要谷”……

陕西因为是周秦汉唐故地,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所以自古以来都是全国的粮仓。唐代,长安城需要的粮食有40%来自河南洛阳当地和周围,而另外60%就要靠陕西供应。长安城每年需要300万石粮食,要从关中拉到长安的就有180万石。而每年从长安往河南运送的,往往是绸缎和金银。

也就是说,关中平原和中原地区虽然都很富庶,但关中平原比中原地区还更有底气。因为中原地区必须用粮食来跟各地贸易,而关中地区不仅粮食可以输出,连钱都不用花。换句话说,河南人用80%的粮食来养活20%的人,而关中平原用20%的粮食就能养活80%的人,这就是富饶。

所以,“陕西饼图”有富庶的含义,“吃陕西饼”,其实就是“吃陕西大米”那么好的意思。

但陕西到底能不能种大米,陕西到底有没有大米呢?这就要从陕西的黄河支流渭河说起了。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就是陕西关中平原的核心区域,渭河北面是陕北,渭河南面是陕南。关中平原又分为西府、凤翔、岐山,宝鸡和东府、同州、蒲城等地。西府地区,因为毗邻陇西,历来都是胡汉混血之地,到了明代还因为当地人口锐减而从山西实行了大规模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所以陕西的“河南腔”方言(关中方言)主要集中在西府一带,而东府则以“山西腔”为主。

而渭河南北两岸因为距离秦岭的远近不同,气候也略有不同。距离秦岭北麓稍远的渭河北岸,是干旱少雨的雨热不同期地方,气候不适宜种植水稻,而距离秦岭近的渭河南岸和秦岭北麓,则因为秦岭的水汽作用而雨量充足,成为陕西水热同期的陕西“江南”区域,陕西的“金三角”区域。这一区域包括渭南、西安和商洛一带,是陕西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也是陕西水田稻田最多的地方。

陕西渭南、西安一带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最晚在北宋的时候这里就开始人工种植水稻。北宋初年,当地农民从水稻上空翱翔的白鹭那里得到启发:每次下了大雨之后,白鹭就到水洼之处觅食,难道水洼处能长出虫子吗?

农户顺着白鹭觅食的路线上游,果然在水洼的地方发现了野生水稻,并惊喜地找到了人工繁殖水稻的办法:将稻谷浸泡在水洼处,然后待来年开春之后就有稻子了。南宋时期,四川的农户也用这种方法种植水稻,被陆游记录在《剑南诗稿》里。

除了渭河及北秦岭北麓一线,陕西还有嘉陵江上游地区,汉江上游的汉中地区等多地也有稻作区。比如汉江上游的宁强县,这里年降雨量1000毫米以上,冬暖夏凉,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种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