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什么集市?
南宋时,杭州有“五山十刹”之称,“五山”之中有一座寺庙叫灵隐寺,“十刹”之一有个法云寺。 那时,西湖风景区的景点大部分已经形成。除灵隐寺、法云寺外,还有西湖南部的净慈寺、佑圣观,雷峰塔的前身——“皇妃塔”——在西湖南侧的夕照山上,保俶塔在西山脚;北高峰上有永福寺,天竺一带还有法喜寺、法镜寺等。 杭州的集市的起源,当在商周时代的“越国故城”。《越绝书·记地传》载:“大城之内,立有市肆……凡有郭之州……其外皆有市肆。”汉代钱塘江上有“盐官屯”(即今杭州附近),已有定期集贸市场出现。隋代杭城已有东西两坊。唐代有“市楼”(即高楼上的商业区,是唐代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商业区),五代吴越建国后建都于此并营建宫室,始称“京城”。 宋代,由于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城市商品流通量增加,集市也进一步发展起来,出现了早市和晚市,有的商家还“连夕而卖”(通宵经营),“无夜禁”。据宋人记载,当时杭州有“五山十刹”,各寺院周围商铺林立,货物充足,买卖兴隆。 到了明代,由于浙闽盗寇频发,明太祖朱洪武为了加强控制,将杭州原城南门(朝晖门)内居民迁至城东,重建城墙,开凿沟渠,并在城内筑造藩王署(驻所)、皇亲府第及神庙等等,同时划出城外若干土地给僧人建造庵堂或尼姑庵,以示分隔。 清兵入关后,因满汉关系问题,京师及各省会都设立“旗界”,作为满人的聚居地,杭州也不例外。根据民国《杭州市志》记载,当时的旗界在钱塘江边小田牌地方,内有八旗教场,又有马圈、圈门等。
清乾隆年间,杭州的旗民已经有相当规模,并且已经有了自己的集市——大茶市。清人张书绅在其所著的《杭州竹枝词》中描绘了“旗界”的生活情景:“旗民聚居自成区,街列茶楼店铺多。” 清末民初,随着杭州对外通商的口岸开放,英国领事馆、美国领事馆等相继落户,使杭州的贸易更加繁荣,原有的市场已不能满足需要,于是在城外东北角的花岗岩山坡上,由华商捐资设立了“华商商场”,又在前清旗界的南边,用木桩、泥土筑成了“洋土”(旧指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混居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