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川菜博物馆在哪里?
成都有很多川菜馆,不过只有一家是“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是用来展示历史的遗址或文物,而是非常具体且生动地展示了川菜与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走进这家博物馆,就如同走进了一部浓缩的四川历史文化书卷。 这里就是位于成都市武侯区高碑村二组的蜀锦织绣博物馆。
关于这条街的名字——“高碑”,据说是因为清末诗人林朝栋所著的一首名为《早发高碑店》的诗而得名。诗中这样写道:“晨霞初启远烟横,马踏高碑起梵声。” 这处博物馆原是一座古庙,名叫“慈慧宫”,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
在元朝末期,当地百姓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举家迁入城内,使得县城人口急增;又由于元末红巾军起义,致使中原一带十室九空、百业萧条,所以有人提出让县民返回故土,大力发展农业,以图繁荣。从公元1362年至1365年,先后有山西、河南两部人民迁居至成都东部定居,并在此开发荒地、广种薄收,逐渐形成了后来的“锦东坝”(即如今的高碑村及周边地区)。 因“慈慧宫”内供的菩萨很灵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因此香火鼎盛。但好景不长,到了民国年间,军阀混战、匪患不绝,“慈慧宫”也被盗贼洗劫一空,徒留一座空庙。
后来,一些川西坝子的富户们看中了这座寺庙的地理优势以及商业前景,于是先后出资在这里建起了酒楼和茶馆,并将之打造成了“娱乐城”,白天唱戏、白天打牌,夜晚则舞文弄墨、听歌赏乐,好不热闹。
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这里进行了接管,将其改作他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又一度作为仓库使用。直到1985年,才正式修葺一新,向公众开放。 我第一次来此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展馆,展出了很多刺绣作品。
令我惊异的是,在这么狭小的展馆里,居然还有游客排队等待入馆参观——要知道在那段特殊时期,很多场馆都是门可罗雀的。 后来我再次来此时,展馆已经扩大了许多倍,各种与川菜相关的人文史料也琳琅满目。尤其值得细细观赏的是那些照片,不仅清晰度堪比数码相机,而且时间跨度极大,从晚清一直贯穿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犹如一部鲜活的史书,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除了展览品外,馆内的工作人员还会穿着厚重的古装,还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场景。你不仅可以仔细观看他们的服装首饰,还可以向他们提各种问题,甚至是请他们演示古代的梳妆步骤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都很“小白”,但他们都会耐心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