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什么别称?
成都的别称有很多,比如“锦城”“蓉城”。 “锦城”这个名字的来源有一个传说——西汉武帝时期,蜀郡太守李冰在府河、南河上修筑了成都二江堰,用水利工程保证了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当时成都平原有七百里稻田,一年收米三百万斛,于是汉武帝赐名为“成都”,意思是这座城的粮食多得像锦缎一样绚丽多彩(《史记》里记载“蜀地沃野千里”,“成都县有蒲江、江安江两水环绕)。
“蓉城”这个名字来源自“芙蓉城”,而“芙蓉城”又是因芙蓉花而得名。 唐朝诗人王维曾经这样的称赞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就是现在的成都市)。宋朝苏轼也有诗云“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和子由论书》)。这里的“锦”和“蓉”都代指芙蓉花。
至于为什么简称“蓉城”呢,这是因为成都一带的芙蓉花花蕊赤红色,所以又叫“火炼霞英”、“蜀红”等;成都是中国丝绸产业的发源地之一,以出产优质生丝著名,所以又被称为“蓉绸”或“丝绸之城”。 成都还曾被叫做“少城”,这个称呼跟它的旧称“蜀国”有关。《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载蜀汉景耀五年(263年),魏将钟会伐蜀,军至剑阁,后主刘禅率文武百官十五万出降。魏帝曹髦封刘禅为安乐公,迁居洛阳,并赐蜀汉宫女5000人给魏帝做妃嫔。因为蜀汉先主的宫殿在成都,这些宫女都来自蜀汉后宫,所以魏帝下诏让这些宫女住在魏都洛阳东北近郊的邺城中,并修建了昭阳殿以供居住,后来这些宫女生活的区域就被称作“少城”。
成都是中国古代“四大古都”与“六大古都”之一。列有世界遗产2项(武侯祠+青城山、都江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成都国际友城合作年)、国家5A级旅游景区3个、4A级旅游景区4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项等。 成都别称“蓉城”,与“蜀中牡丹古称西川冠天下”有关。在“二十四城花”中,成都人选择了海棠和芙蓉做市花。其实这两者都是古时蜀人爱花的记载,西汉扬雄在《蜀都赋》中曾说成都人家“百室离苑,汪洋乎阎摩之间,呼池、曲沼、芙蓉池、秋兰靡靡”,唐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绝句更家喻户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别称“锦城”也十分著名,这与“蜀锦”有关。蜀锦历来闻名天下,“女工之业,覆衣天下”是成都的骄傲。秦汉以来,在城南新开辟的“少城”中已建有织锦宫,民间也从事这种技术难度很高的劳动,生产出的锦源源不断地从成都平原向外输出,有“金梭呕轧凌空青”之夸饰(李商隐《井络》)。那时成都附近有很多“锦江”,最大者在今四川成都南郊,因江水清澈,濯锦其中,锦彩鲜亮,光彩夺目,故名。唐代诗人张志和对它有“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船行若风。长年三老遥相语,闲看锦流绕蜀宫”的描述。杜甫《春水》有“隔城锦船红。”杜甫《丽人行》有:“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这些著名的诗句更为后世所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