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州会有马会?
作为一个在珠三角地区生活了十几年,对这个问题还是有发言权的。
首先,这个问题涉及到广州的两个重要身份:国际大都市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 国际大都市是一个现代概念,它和城市的规模、人口多少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于城市在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关键则是由这个城市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的——因为全球化是大趋势,任何国家任何城市都不可能闭关锁国,所以作为国际大都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对内与对外”都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广州不算特大城市,但它的国际大都市的身份是非常明确的。这决定广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必须放眼全球吸引各种人才和各种资源。这一点从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最近10年广州的发展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转型还是招商引资,广州都体现出相当大的灵活性,而且非常注重质量和效率,可以说广州这些年来的飞速发展是和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的。这也是广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不同之处。
当然,这种开放和包容是有代价的,那就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大城市病”——这些问题和“大城市病”同样是全球化的副产品,我们无法回避也无法拒绝。但我们必须在权衡利弊的基础上作出我们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如果我们继续走老的路线,那么不仅这些“大城市病”无法消除而且还会产生新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们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会陷入“贫穷-落后-发展-再贫穷-再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而无法自拔。
最后,广州之所以有马会是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它必须要具备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交流的条件和能力才能保持自己的活力。而马术作为一项高水平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高档次的娱乐项目,能够举办高规格的马术比赛并且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正是广州作为国际大都市应有的一种姿态。
中国广州的赛马会已有110多年的历史。光绪十六年(1890),两广总督张之洞鉴于欧美、日本各国视养马为实业之一,而清末中国军用、民用马匹“皆仰给于外洋”,“以致外洋私售疲驽恶马,内地购之者辄因病致毙”,于是上奏朝廷,请求在广州南郊的沙河镇筹建马场,并获批准。同治三年(1864),英国侨民在广州创办了跑马厅。
张之洞在英国人所建跑马厅旧址上扩建沙河马场。同治七年(1868),跑马厅已初成规模。后两广总督谭钟麟还拨出官款作为广州跑马厅购置良驹的经费,并由清政府工部佥事专司其事。马场建成后,由英侨经营,作为跑马赌博场所,专营地产和跑马赌博业务。
清末民初的广州跑马厅,已成为西关上下九、第十甫等繁华闹市中的主要游乐场。马会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大跑马,平时每星期日跑马,入场券每张大洋1元。大跑马时除广州城内外的市民外,还有从香港、澳门、珠海等地专程来穗观者。每当日场跑马结束后,跑马厅就变为舞厅,还演出京戏和粤剧。厅内附设酒楼、西餐厅。民国十一年(1922),陈炯明与孙中山发生冲突,马场曾一度停业。民国十一年(1922)马场恢复营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广州跑马厅更名为中山大球场。抗日战争期间,中山大球场遭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一度恢复马场旧观并重新开办马戏。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马会停顿。
1984年12月,广东省在沙河马场旧址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纯赢利性的中外合作广州赛马会(中港(粤)合资),1985年7月15日正式开业,首场就吸引了数万名观众入场观看,1987年广州市政府将原24公顷马场扩建成为128公顷占地的现代化沙河赛马场。1989年广东省国际体育会展中心在此落成并投入使用。随后马场被改作举行各类文体演艺活动和商品展销会之用。目前,中国香港和广东地区是国内仅有能举行“六合彩”赛马赌博活动的地区,香港每年举办多次纯娱乐性的马术表演赛和速度赛活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2014年2月起,沙河体育场(原广州市天河区体育(马)场)停止商业用途,由广州市体育局收回,改成“全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