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什么天气?
今天正好在惊蛰这天,北京天气晴好,早上6点多出门的时候还下着小雨,不过很快就停了。白天最高气温12℃左右,微风,感觉很是舒适。昨天和今天的温度都是10℃上下,不过体感上今天更舒服一些。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北漂”,对北京的节气竟然没有太大的研究(当然,我也不是特意研究的)。不过从记忆中来看,我印象中的惊蛰都是晴天多,阴雨天的次数好像并不多。
关于惊蛰的谚语有“惊蛰下雨,谷雨放闪”“九尽杨花开,惊蛰雨下来”“惊蛰闻雷,满山荆棘是荒原”“惊蛰有雨春雨贵如油”等等,大多都反映出了惊蛰节气天气变暖,雨水增多的特征。不过今年这种情况似乎有点例外。
目前看,未来15天(3.4-3.18),西北地区东部、华北西部和南部、黄淮大部、江淮、江汉、江南北部和西部累计降雨量大致有10~25毫米,相当于常年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左右;而东北地区中北部、青藏高原东部和云贵高原累计雨量将比常年同期偏少六成以上。
从气候规律来讲,北方大部分地区真正进入春季要直到清明(4月5日)前后。而在南方,则是惊蛰过后一段时间才会陆续入春。所以,今年的惊蛰虽然气温偏高,但是降雨还是偏少的。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测,未来十天全国大部地区气温仍较常年偏高,其中新疆北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吉林等地最高气温可达25℃以上,黑龙江部分地区甚至会有30℃以上的升温,可见今年这一波升温的力度之大。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关于惊蛰,有一个非常形象生动的传说:“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地春潮滚滚、万物复苏之际,当然,也包括越冬后惊醒的各种昆虫。实际上,春雷初鸣是比较少有的,“惊蛰”二字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大雷惊醒了蛰居的昆虫”,而是指气温的回升和雨量的增加,让土地渐渐解冻,而虫类渐渐开始活跃的开始而已。
惊蛰雷声大作
那么惊蛰前后究竟是什么天气呢?虽然立春前后,长江流域开始下雨,但开始时雨量很少,雨点也很小,这是“桃花开,鲤鱼跳,春雨贵如油”。此后,随着暖空气北返,强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回升较快,雨水也渐渐增多。由于冷暖空气频繁相交,天气变化多。雨水开始增多,有时会降水量多,造成春涝。关于这样的天气,通常会称为“桃花汛”,“桃花汛”是华南中部和西北部地区特有的天气,也是华南初春的显著气候特征之一。
华南地区的气候,冬天比长江流域温暖得多,一到初春,便万物苏醒。如在广州,桃花一般是2月初便开始盛开,早熟的荔枝3月下旬就差不多成熟了。此时,随着冬去春来,暖空气逐渐活跃和北返,冷空气势力相对较弱,因此,天气忽冷忽热,冷暖不定。同时,雨量也开始逐渐增多,有时降水量多,极易造成春涝,这种天气,在当地被称为“桃花汛”。一般从2月中、下旬开始,3月中、下旬达到高峰,4月雨量骤减而宣告结束。
另外,进入惊蛰,华南东南部和西部地区的雷暴出现逐渐入多,因此在这期间的天气比较恶劣,需要提前做好相关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尽量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