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有什么景点?
1.南庄窑址 在南庄乡南庄村西,俗称“圪料头”、“黑土沟”。1958年发现,为宋金时期瓷窑遗址。分布面积2万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达3米余。遗物以瓷片为主,还有少量的窑具及铜器残块。器型有碗、盘、罐、钵等,其造型规整,胎质坚硬,釉色光润,装饰技法以刻花和划花为主,兼有贴塑与印花。产品销往河北磁县等地。 20世纪70年代后期曾进行过局部调查。2001年1月由省博物院会同市博物馆联合进行了较全面的勘察,采集标本近千件(片)。
2.盂县塔岭寺塔 位于盂县城东4公里的河底镇南社村西南约25米处,塔坐北向南,建于北宋治平三年(1066),元延祐七年(1320)重修。现存木塔为八面九级楼阁式建筑。通高33米,基座周长29.6米。各级各面的檐下均施斗栱、挂落,檐脊置垂兽、仙人像。每级均有砖筑券门可梯级而上至顶。底层四壁辟门,门两侧各有佛龛一。塔身内部由木构架支撑,各层均有廊柱12根,沿外壁设楼板可穿行于各层之间。塔内各层北面及顶层西面和南面,均开塔窗,可通往顶层。此塔结构较为奇特,除二层以上各层南北两面不设塔窗以外,其余四面每面两窗或三窗,排列不规则,且层层不同,十分罕见。塔内中空,自底层至顶层逐层缩小,现仅存原规模的二分之一左右。底层东西宽11.15米,南北深10·50米;最高一层东西长4·07米,南北宽3.75米。底层壁面上部各设门,门外为塔院;上部诸层则辟为梯阶和塔廊。现塔基及第一层南、东、北三面均有墙垣护围保护。1988年被公布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3.阳泉关 在阳泉市郊区李家庄乡东部,西距市区约18公里。明崇祯十二年(1639)始建关隘、城堡、边墙,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城池和边墙。今关址东依桃河山,西临桃河西岸的冲积平原上,地势险要。关城北倚长城,是古冀州和代州的分界处。
4.阳泉狮脑山百团大战纪念碑 位于市区东北约4千米的狮脑山上。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入市区,主峰海拔917米。因形似卧狮喘息,故名。1937年至1940年间,八路军利用有利地形在此建立了晋察冀边区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这里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工业基地之一,生产出的武器弹药支援了前线战争。1940年夏,日本侵略军集中兵力对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我晋察冀军民奋起抗击,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并在涞源、灵丘一带打破了敌人的合围。之后,又于1941年初主动撤出根据地,实行战略性撤退。同年秋,我晋察冀人民根据党中央指示重新发动对日作战。从1940年冬到1941年春,在华北战场爆发了一场著名的战役--百团大战。
5.旧街关王庙 位于平定县旧街道中段路北。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庙为二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戏台、正殿,均为清代遗构。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梁架结构为五椽袱前后搭牵造式,前出厦,明间辟门通院内。前出廊,饰卷棚顶。两侧配房各三间,硬山顶,亦为前后出厦。后接砖砌山墙。山门口石砌抱鼓石二枚、坊柱二枚均已不存。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砖砌斗拱四朵,单檐歇山顶。悬山顶戏台下原有月台,现已无存。戏台建于清代嘉庆年间 (1796~1820)。台基高,台前有乐楼一座。
6.娘子关 在平定县东北部,距县城约18千米。唐贞观十七年(643),为了守卫太原以保京师长安,太宗命太子李建成之妃窦氏率宫女300人守此关隘。因其为太子妃驻守,故称公主寨,或娘子关。因关处太行山脉中段的绵山峡谷中,只有一道水门可供通行,故又名锁钥营。清代时,该地设有屯兵营。现有城墙大部仍存,关城尚好。关北3千米处的绵山脚下建有以关命名的娘子关镇,镇区依山傍水,居民稠密。